做房产数据采集的人,都清楚这是一个“又香又难”的赛道。
香在哪里?房源信息就是市场的命脉,价格、面积、地段,每个维度都关乎趋势。
难在哪?这些平台几乎都接入了 Cloudflare,爬虫只要动作稍微激进,就会被拦在门外。
很多开发者的感受是:明明代码没错,结果页面不是 403,就是五秒盾,甚至无限验证。几轮调试下来,人心比 CPU 还烫。
为什么房源采集特别容易被拦?
房产网站的访问行为,与正常用户差异极大。
- 访问量大:一个楼盘动辄上千套房源,采集要全量监控。
- 请求密集:真实用户只会看几套房,爬虫却几秒钟扫全城。
- 数据敏感:价格和成交数据牵涉利益,平台必须提高警戒。
这些特征落在 Cloudflare 的风控眼里,就像高亮的“危险信号”。于是,验证、拦截接踵而来。
常见尝试:代理池
不少团队的第一反应是“加代理池”。
- HTTP 代理:便宜,适合小规模。
- 住宅代理:更真实,成功率高,但价格昂贵。
- 4G 动态代理:IP 池庞大,但切换过于频繁,也会惹麻烦。
一开始看似有效,但当数据量上涨,代理池的维护和开销迅速成为负担。
我就见过一个团队,一个月代理费十几万,还是绕不过 Cloudflare 的限制。

穿云API的介入
问题的核心在于:Cloudflare 拦截的难点,不止在 IP,更在验证逻辑。
- 五秒盾需要执行 JS,代理切换根本没用。
- Turnstile 验证要指纹信息,没有就直接卡死。
- 回源检查会盯住大规模采集,频率一高马上拉黑。
这些,单靠代理几乎无解。
穿云API 出场的意义,就在于把最麻烦的验证部分接手。
开发者调用 API 时,拿到的就是“已过关”的源码,不必和验证死磕。
有人说得形象:代理是梯子,穿云API 则是直接给你开了一扇门。
实战案例:房源监控创业团队
有家创业公司,主营二手房监控,最早的方案是:
- 住宅代理池 + 请求头伪装;
- 每天跑几万条,前期还能勉强维持;
- 随着任务量扩张,403、503 越来越多,数据缺口严重。
团队每天有人盯日志,凌晨三点还在修重试逻辑。久而久之,士气和效率一起下滑。
后来,他们调整为:
- 普通页面走代理池;
- 一旦遇到验证或错误,切换到穿云API;
- 返回的源码交给解析模块,流程无缝衔接。
结果稳定率从 70% 提升到 95%,数据几乎全量采集。
负责人说:“以前像打补丁游戏,今天修东墙,明天补西墙。接入 API 后,终于能安心睡觉了。”
技术思路
如果你也在做房源采集,可以借鉴:
- 分流采集:普通请求走代理,关键页面交给 API。
- 智能调度:日志监控,遇到验证自动切换 API。
- 频率控制:适当延时,让行为更贴近真实用户。
- 区域代理:跨城采集要合理分配代理,避免集中过载。
- 解析优化:减少无效请求,提升单次采集的价值。
这些细节能帮你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持高稳定性。
FAQ
1.房源采集为什么特别容易触发 Cloudflare?
因为访问量和请求模式与真实用户差异过大。
2.单靠代理能撑住吗?
小规模可以,大规模极不稳定,成本高。
3.穿云API 和代理的区别是什么?
代理解决出口,API 解决验证。
4.一定要代理+API 一起用吗?
不一定,小规模单用 API 也够。
5.如果预算有限怎么办?
先用 API 自带代理试水,再决定是否加代理池。
房地产房源采集,从来不是一场“拼代理”的游戏,而是和 Cloudflare 的长期博弈。
代理能撑一阵,但要想稳定长跑,往往需要 代理 + API 的组合拳。
穿云API 的价值,就在于把最难的部分接过去,让你不再为验证头疼,不再半夜修脚本。
真正的重点应该放在数据本身,而不是如何对抗验证。
所以,如果你正被房源采集卡住,不妨试试代理 API。也许它就是拼图里那块缺失的关键。